设为首页   中国合家网欢迎您~!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《安家》是最近非常火热的电视剧,是由安建 执导, 孙俪 、 罗晋 、 郭涛 等主演。剧情围绕一家安家天下的买卖房屋的故事,身为房产中的他们不仅要帮助客户买房卖房租房。

还时常被裹挟着卷入他们的人生,见证各色客户的人生,体会各种人间冷暖。据说这部剧90%以上的买房卖房故事,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。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卖包子的严叔。

严叔夫妇是一对老实人,打拼大半辈子,就靠卖包子存下了300多万的积蓄。却一次性的倾其所有,给儿子全款买了房子。在交易当天,还在儿子儿媳的怂恿下,把儿媳的名字,也写在了房产证上。

之后严叔严婶欢天喜地退掉租房,拖着大包小包,骑着三轮车去往儿子家,一路上畅想着给儿子带孙子的情景。可是,敲开门亲家母已经捷足先登住了进来。

最可气的是儿子竟然地老两口说:你们先回去吧,有空我去看你们。

就这么一句话,就把父母给打发了。严叔严婶无奈之下又回到包子铺,在闷热小屋子里严叔一边安慰老伴,老伴一边流下了委屈的泪水。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在整个事件过程中:

儿子已经有了工作能力,明显有一定的还款能力,严叔严婶却坚决要全款,不让儿子背负一点负担。他根本没有考虑到,他们自己年纪大了,养老钱是必不可少的。

他们往往把和孩子的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,想着尽量为孩子打点一切。为此,当儿子提出要在房产证上加儿媳名字时,虽然他们心里不愿意,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,出了全款的两老却没有名字。

最后的结局是换来了儿子儿媳的冷漠和拒之门外。

简单罗列下就是这样:

  • 严叔儿子:不用贷款——要求房产证上写倩倩名字——把父母拒之门外
  • 严叔严婶:出全款——同意写倩倩名字——被儿子拒绝同住

严叔夫妇一再为孩子牺牲自己的利益,而儿子儿媳一再得寸进尺,这是为什么?因为严叔严婶牺牲的太多了。

钟摆效应告诉我们:一方牺牲越多,另一方越放纵,越自私。

这里介绍下钟摆效应。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主要指在亲子关系中,钟摆的中心表示健康的亲子关系。父母牺牲到什么程度,子女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。只要有牺牲者,就有放纵者。

钟摆的两端,一端是放纵者,一端是牺牲者,钟摆向两边摆动越远,离中心的健康关系就越远。也就是说父母付出越多,负责越多,孩子就会越放纵,越自私。

严叔严婶的故事中,从为儿子不用还贷选择全款买房,到儿子要求加上儿媳的名字,最后到将父母拒之门外。儿子的这一系列放纵表现和行为,正是严叔严婶一再的退让和牺牲引起的。

难道父母为孩子付出不对吗?为孩子付出是对的,但是不把握住付出的分寸,过度付出,就成为牺牲型父母了。
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
牺牲型父母及其表现

父母之爱子,要把握分寸。过度付出,就变成了自我牺牲,成为牺牲型父母。

牺牲型父母是指那些为了孩子,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的父母,那些一切“为孩子好”的父母。

一旦长时间成为牺牲型父母,就容易产生“牺牲心态”

《亲密关系》一书中提到:是不是牺牲者,不是看他做了多少,而是看他的心态。

一旦产生了“牺牲心态”,牺牲型父母的常常有如下表现:

①经常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付出

②求偿心理:要求自己的付出,得到回报

③为小事上升到道德高度:一旦孩子做法达不到父母要求,就会抱怨孩子的道德,比如不孝顺,白眼狼等。

认为自己是被迫牺牲,生活没有喜悦可言

剧中,严叔严婶很多时候把为孩子挂在嘴边,时刻表达自己的付出;买房之后,未跟儿子沟通就急忙搬家去同住,是求偿心理作祟。

我再分享个故事:

短片《茉莉的最后一天》里,妈妈是一位留美硕士,但为照顾孩子,她放弃了教授职位,回归家庭。人回归了家庭,但是却陷入了“牺牲心态”。

从此生活对她而言没有多少快乐。

她的口头禅是:你对得起我的付出吗?

经常气愤地大吼:“要是没有生你们,我现在也是一个教授。为什么我放着教授不做,在这里受你的气啊。”

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会严厉批评。一次考差,妈妈便会骂:失误粗心都是借口,我对你只有一件要求,就是把成绩顾好!

而孩子考了第一之后,她不但没有夸奖,会说:“要不是我这么盯着,你怎么可能考第一名?小心你下次就掉下去!”

女儿上学赶时间,妈妈拿出打车费,也不忘说一句:“这些费用都是我省吃俭用的,好好念书,不然就不孝啊。”

最后,女儿在她的自我牺牲心态的照顾下,跳楼自杀了。

茉莉在她最好的年纪,忍受不了妈妈的各种压力和控制下,失去了自我,承受不住之后,宁愿选择极端的方式来结束。牺牲型父母不仅会让我们本身的生活失去色彩,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。

教育家马可连柯曾说过:“一切都让给孩子,为了他牺牲一切,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,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。”

牺牲型父母不可取,那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跳出牺牲型父母的人设呢?
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
如何跳出牺牲者人设,父母、子女各自安好?

父母为孩子付出是应该的,古有“孟母三迁”的典故,孟母放弃了固定的住所,为了孩子三次迁居,孟子才得以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。

但在为孩子付出或者牺牲前要思考一个问题:父母为孩子付出或牺牲的目的是什么?

纪伯伦在《先知》中说:“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。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。他们借你们而来,却不是因你们而来,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,却并不属于你们。

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,却不能给予思想,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。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,但不是他们的心灵,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。”

因此父母为孩子付出或者牺牲的目的,是要让子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!不是为了感动自己,也不是把孩子教育成巨婴。
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
首先,父母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。

《安家》里面还有一对夫妻,三代为项家看房子的耿叔,他也一样为孩子买过房子,他儿子非常维护孝顺父母,一听说自己父母被欺负的,急的拿出了木棍。

耿叔跟严叔的最大区别在于:耿叔有自己的生活,原则和价值。他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,保护老洋房,与其他人抗争,既定的原则坚持到底。而严叔却没有这些,他生活赚钱的目的只有一个:就是为儿子买房,给儿子带孙子,眼里没有自己。

跳出牺牲者人设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,计划好自己的人生,不把自己跟孩子的未来捆绑在一起,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。父母的人生应该是完整的,不能被孩子所隔断。

龙应台在《目送》中说过:“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。”

既然每一个人都是人格独立的生命,我们何必伤感!看到子女的独立,应该感到欣慰。

如果严叔能有这样的觉知,他就不会把自己所有的幸福跟儿子的绑在一起,结局就会不一样了。如果茉莉的妈妈继续做她的教授,茉莉的人生也就不会成为悲剧。
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
其次,父母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巨婴,多放手让孩子学会承担和责任感。

剧中严叔的儿子作为一个成年人,完全有一定的还贷能力。但是严叔却依然把让当做孩子,什么是包办到底:全款买房,计划中还要全权带孙子。几十年这样的教养,导致儿子自私自利,没有担当。一个没有责任和担当的人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?

第三,父母对子女付出爱,也要学会享受子女给予的爱

根据钟摆效应,父母牺牲越多,孩子就好越放纵。反之,没有牺牲者就没有放纵者。回到中心才是健康平衡的亲子关系。中心是什么呢?是爱与被爱,付出和接受的平衡。

在教育子女过程中,不能一味让孩子享受和接受爱,还要学会付出,懂得感恩。爱与被爱是人生必备的两种能力,当一种能力缺失的时候,孩子的人生就会倾斜而不平衡。

爱是一种幸福,被爱也是一种幸福。正是这种爱与被爱,才让我们真正的活在这个世界中。

《安家》:不把握付出的分寸,只会变成悲剧的“牺牲型父母”

结束语:

严叔严婶的牺牲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和幸福的结局,这给作为父母的我们带来了自省的时机。

如果你是牺牲型父母或者在牺牲的路上,请马上停一停,改变一下,给自己和孩子更好的结局!


推荐阅读:苹果x为什么比xr贵